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在兵力、装备、后勤、根据地都居于劣势的情况下,只用三年的时间就先后消灭蒋介石800万美械军队,取得战争的胜利,并解放了全中国?
图片
这其中有太多太多的因素,不过,从根据地的角度看,1945年八路军和新四军率先挺入东北,并以此为根基,率先解放整个东北,无疑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因为,民国时期,东北三省一直是中国工业和农业最发达的地区,甚至没有之一。
占据这块儿当时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黑土地,不但为人民解放军解决了武器装备匮乏的最大问题,而且,还有了最可靠的农业产地和兵源之地。
这也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两大战役由东北解放野战军完成的原因。
图片
要知道,当第一野战军只有3万余兵力,正在西北地区与胡宗南艰苦作战,第二野战军的前身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部队损失过半,兵力不超过10万,陈毅、粟裕率领的第三野战军在华东地区与国民党优势兵力艰苦转战时,位于东北地区的东北野战军,已经率先开展了解放全境的辽沈战役,而且,还将兵力达到了扩充至百万的规模。
最多时,东北野战军一支野战军的兵力,甚至已经占据了全国解放军兵力的约四成。
所以,诞生于东北的第四野战军,对于解放战争实在是太过重要了,可以说,进军东北并率先占领东北,堪称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那么,八路军和新四军是何时决定北上的?
图片
这个时间节点,既不是1945年抗战即将胜利之时,也不是日寇投降之后,而是抗战最为艰苦的1942年。
1942年,在敌后坚持抗战的人民军队进入最艰难的时刻。因为这一年,不但华北、华东等地区遭遇了大面积的自然灾害,饥荒遍地,根据地粮食生产大幅减少,百姓食不果腹。
而且,为了进一步掠夺中国的财富,维持战争,日寇又调集重兵,对于敌后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围剿。
当时,日寇以其工业国优势,对毫无后勤补给和武器装备补充的各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进攻。
日寇甚至毫无人性的采取了三光政策,对各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屠杀。
图片
面对日寇的优势兵力以及天灾人祸,当时,敌后的各根据地面积大幅减少,大量抗日武装在日寇的疯狂围剿之下损失惨重。
甚至,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山西辽县指挥部队掩护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突围时壮烈牺牲,成为八路军在抗战时期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
所以,1942年,可谓抗战最艰难最黑暗的时刻。
日寇是工业化的国家,而人民军队别说武器弹药的后勤补给,甚至连饭都吃不饱。
有时候,八路军总部开会都选择躺着开,因为坐着太消耗能量、浪费粮食了。八路军主力部队一场战斗,甚至只能打三枪,因为子弹太缺。
图片
然而,就在抗战最黑暗的时刻,毛主席凭借超长的战略眼光,在最黑暗的时刻看到了黎明,并率先提出了抗战胜利后,我军人民军队进军东北的问题。
毛主席最先提出进军东北的战略构想,是在1942年给刘少奇的一封电报中。
1942年4月,皖南事变之后,临危受命担任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在完成对新四军的整编之后,从新四军军部离开,计划返回延安。
就在返回延安的途中,7月9日,刘少奇接到了毛主席的一封电报,在电报中,毛主席这样说道:
图片
国民党在战后仍有与我党合作的可能。虽然亦有内战的另一种可能,但我们应争取前一种可能变为现实。因此就须估计日本战败从中国撤退时,新四军及黄河以南部队须集中到华北去,甚或整个八路(军)新四(军)须集中到东三省去,方能取得国共合作的条件(此点目前不需对任何人说),如此则山东实为转移的枢纽。
也就是说,在抗全面抗战最黑暗的时刻,毛主席以超常的战略眼光,已经将目光看向了抗战胜利之后,并开始对战后的国共合作甚至战略布局进行了谋划和设想。
此后,毛主席一直在根据形势的变化完善这一战略布局,比如,到了1944年9月3日,在抗全面抗战爆发的第7年,毛主席的这一战略规划不但已经彻底成行,而且有了明确的布置。
图片
当时,中共中央在给中共晋察冀分局和山东分局的电报中明确说道:满洲工作之开展,不但关系中国未来局面至巨,而且已成刻不容缓之紧急任务。
所以,当时中央命令:晋察冀分局、冀中区党委、冀热区党委、山东分局、胶东区党委各成立以满洲工作委员会,负责动员和领导一切可能的力量,开展满洲工作。
也就是说,此时进军东北已经不是毛主席一个人的战略规划,而是成为党中央的共识。也正是因为毛主席的超长战略眼光和堪称神来之笔的谋划,早已做好准备的人民军队,在抗战胜利之后第一时间进军东北,并建立了东北解放区。
图片
东北的人民军队也从出关的10余万人,只用了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就扩充至百万规模,并率先完成了东北地区的解放,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平台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