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荷兰用两次行动彻底撕下了对华“友好”的伪装。 先是强行接管中国半导体企业安世半导体,冻结其147亿资产;五天后,又宣布计划对来自中国的小包裹单独征税。
这两件事看似无关,实则暴露了同一个逻辑:荷兰正主动配合美国,在从高科技到日常商品的各个领域对中国进行围堵。 值得注意的是,荷兰对安世半导体的接管动用了70多年前的《商品供应法》,这是史上首次针对外资企业使用该法律,而被接管的安世半导体正是欧洲车企芯片的核心供应商。
荷兰一边抢夺中企资产,另一边其光刻机巨头ASML却高度依赖中国稀土,中国刚刚出台的稀土管制措施,已让ASML面临“断供”危机。 一场由荷兰掀起的风暴,正在搅动全球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
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突然下达部长令,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安世半导体及其全球30个关联实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及业务运营,有效期一年。安世半导体是中国闻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总部位于荷兰奈梅亨,主要生产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客户包括宝马、大众等欧洲车企。 2024年,该公司收入约147亿元,占闻泰科技总营收的16%。
10月7日,荷兰企业法院进一步裁决:暂停闻泰科技委派的CEO张学政所有职务,任命一名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外籍董事,并将闻泰持有的99%股权强制托管给第三方。 这意味着中方彻底失去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仅保留分红权。
荷兰政府声称此举是为“保障欧洲关键技术的连续性”,但法院未开庭即作出裁决,且荷兰籍、德籍高管主动配合法庭行动,显示内部早有预谋。
事件背后是美国直接施压。 根据荷兰法院文件,美国商务部在6月与荷兰外交部会晤时明确要求“更换安世半导体CEO”,以符合美国制裁规则。 而荷兰行动前一天(9月29日),美国刚发布新规,对“实体清单企业控股超过50%的子公司”实施同等管制。 时间点的高度吻合,证实荷兰是配合美国打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急先锋”。
在接管安世半导体五天后,荷兰《金融日报》披露,政府正研究从2026年起对来自中国的小包裹征收国家税款。 这一计划早于欧盟原定2028年实施的统一税制(每件包裹2欧元),旨在应对“中国包裹洪流”。
数据显示,2024年共有46亿件包裹进入欧盟,其中超80%来自中国,主要为服装、电子产品等低价商品。 欧盟零售商长期抱怨中国电商平台(如Temu、Shein)利用免税规则进行不公平竞争。
但荷兰的单独行动暴露了更深层动机:防止在美国对中国加税后,欧洲成为“倾销替代市场”。 荷兰经济部直言,若其他国家征税而荷兰不跟进,将导致包裹流转移至荷兰,形成“水床效应”。
目前,罗马尼亚已实施每件包裹5欧元收费,法国、波兰也在制定类似规则。 荷兰试图通过抢先征税,保护本土零售商,但法律专家指出,单边措施可能违反欧盟海关法规的“成本匹配”原则,且征税权限本应归属欧盟。
荷兰两次对华出手后,中国的反击迅速而精准。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稀土技术、设备及物项出口管制新规,要求“使用中国稀土的外国产品须经中国政府审批”。 这一措施直接击中荷兰经济命门,光刻机巨头ASML。
ASML生产的光刻机依赖稀土永磁体、激光器和抛光材料,而中国供应全球约90%的高纯度稀土。 路透社报道称,新规已导致ASML评估“出货延迟风险”,并为其可能停产做准备。 与此同时,中国对安世半导体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进一步打击荷兰汽车芯片产业链。
荷兰的焦虑由此显现:ASML若因稀土断供而减产,将波及全球芯片产能;而安世半导体被强行接管后,其供应链若脱离中国支持,可能无法维持现有技术水准。 关键的是,荷兰在华企业众多,仅ASML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就占其总营收的20%以上。 中国稀土管制与市场依赖的双重压力,让荷兰的“短期投机”面临长期反噬。
荷兰对安世半导体的接管,开创了一个危险先例:以政治理由强制干预外资企业正常经营。 英国《金融时报》批评此举“加剧西方与中国在高端技术领域的摩擦”,并削弱欧洲对外资的吸引力。 安世半导体被接管后,其车规级芯片供应稳定性受质疑,宝马、大众等客户已担忧产能波动。
另一方面,荷兰对小包裹的单独征税,暴露了欧盟内部分歧。 欧盟委员会希望将税收纳入统一预算,但荷兰、比利时等处理大量包裹的国家反对“承担查验责任却上缴资金”。 这种矛盾导致欧盟统一政策推迟,各国各自为政,进一步分裂欧洲单一市场。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配资平台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